郜康看书岛

字:
关灯 护眼
郜康看书岛 > 哭坟后,我成了大明继承人朱雄英朱元璋 > 第203章 皇商们的屈服

第203章 皇商们的屈服


很快,客人们就都到齐了。

“介绍一下吧。”朱雄英说道。

袁忠彻给朱雄英挨个介绍:“这是徽商江家的家主,江元江博士。”

歙县江家是从元末开始发家,当时已经颇有积累的江嘉通过发放印子钱也就是高利贷来牟取暴利,并且经营着徽商的传统产业,也就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米谷等生意当年老朱率军入徽州的时候很缺军饷,江家这一代的家主江元一次性地掏了十万两白银犒劳军队,要知道,这可是明初的十万两白银,购买力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而且白银不是法定流通货币,有等值铜钱的商人绝对不少,但一次性能拿出来这么多白银的,只能说是寥寥无几。

随后,江元又不断地资助明军,赢得了朱元璋的好感,因此洪武开国后,江元因功授以博士的官职,这是一个学政系统里的闲职,但不管怎样都是正经的官身,算是对他的犒赏,并且在商业上也有一些默许江家发展的特权,徽商江家一跃成为皇商,也正因如此,在一众豪商中,江元是唯一一个光明正大地身着绸衫的人。

嗯,大明律规定“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

老者看起来颇为儒雅,对着朱雄英一板一眼地行了臣礼:“臣江元见过虞王殿下。”

实际上这是一个标准的谣言,因为沈万三压根就没活到京城修城墙的时候,在元末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出钱修城墙的是眼前的沈家第二代家主沈旺,而即便是沈旺,他出钱那会儿都已经是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了,而且修的也不是三分之一的京城城墙,而是城墙的兵马道台阶,这也是沈万三为朱元璋修筑城墙这个故事的原型。

不过沈旺给朝廷捐了四座官营酒楼倒是真的,至于沈家被抄家则是因为沈旺的女婿顾学文牵涉进了蓝玉案,继而连累了沈家,而现在压根没发生这件事情,所以沈家还是好端端的京城首富。

而除了袁宅里的人,朱雄英也安排了其他人伪装做仆人偷听,所以他并不担心袁忠彻利用这件事情,来打压异己,给四海商会牟取特殊的竞争利益。

接下来的宴会,这些富商哪怕面对袁宅准备的美味佳肴,也显得有些味同嚼蜡了。

“回禀殿下,已经如实记下来了。”

而这一幕,也让其他富商巨贾颇为艳羡,毕竟他们连自称“臣”的资格都没有,更是不敢穿绸衫。

“除了刚才说的主动建立行会登记制度,对你们经营的各行各业也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各家需要主动提供涉及经营的全部行业和产业的名单,其中既包括在名下的,也包括实际控制的,到时候交由锦衣卫核实。”

“今日他们说的话可记下来了?”看着空荡荡的宴会厅,朱雄英问袁忠彻道。

而这也是朱雄英效仿朱元璋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就是当年陈友谅来犯时,朱元璋故意装作迟到,在偏厅偷听将领们的态度。

随着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表态,其他富商也开始纷纷附和,尽管有些人心中仍有不满,但在圣孙殿下的威仪和两位最有话语权的老人的带头下,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个决定。

宴无好宴,而朱雄英也不打算跟这些喜欢讨价还价的富商多客套些什么,而是选择了直接以势压人。

“老朽见过虞王殿下。”

目前沈家已经是第三代和第四代子弟开始主持家业了,而作为族中最有威望的沈旺如今已经年近八旬,比江元还老得多,他早就不再担任沈家的家主,只不过这次得知了圣孙要设宴的消息,一向机敏的他还是决定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投资.当初沈荣、沈旺兄弟作为沈氏家族的继承人,就在江南地区率先对朱元璋表示忠心,敬献黄金万两,沈氏家族也在洪武年间得以发展,甚至沈荣之子沈森被封为广积库提举,沈旺的侄子沈玠也被封户部员外郎,虽然沈旺本人没有官身,但也算是在朝廷里有了根脚,沈家的生意才因此越做越大。

至于朝廷会从他们身上割走多少肉,谁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把他们逼到元气大伤的地步,大明对待商人虽然鄙夷,但明面上是一回事,实际上却又是一回事,二十三年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灭商的恶性事件,对于商人财产的保护,大明还是做的还是很到位的不承认私有财产,但也不会去破坏现状,最多就是财政紧张的时候需要豪商们主动捐点钱,一次捐完也就过去了,消停个数年甚至十数年都是寻常事,不会隔三差五就搞这种捐款的。

沈旺也颤声说道:“沈家也支持圣孙的决定。”

宴席开始,朱雄英端坐于上首,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富商,富商们没人敢面对他的目光,都垂下了头。

今天来参加宴会的这些人,主要就是经营两淮盐场食盐转运的淮商,以及浙商、徽商,粤商只有一人。

而且行会登记这件事情,也确实是属于大势所趋,此前各地官府就多次革除私充行头,行帮在官府备案,同业同帮推举的行首就得到官府认可,反之若未经同业认可,或借端科敛或意在阻工把持,便是私立行头,官府一概禁革,譬如苏州府的木业、裘业、烛业、烟业、宋锦业;松江府的烛业、棉纺织业;杭州府的丝织业,这些地方官府都曾有过革除私立行头之举,如今在京城正式的、大规模的进行行会登记并不奇怪。

嗯,或许对于朱元璋来说,这种没事就去鸡窝里掏几个鸡蛋的可持续性竭泽而渔才是最方便的商业管理模式,至于母鸡们每天吃多少、吃什么,他并不在意。

宴会又进行了大约不到半个时辰,在朱雄英已经认清楚这些豪商巨贾以后,就结束了。

朱雄英看着眼前的场景,商人们都是最懂利害关系的,并没有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这让他很满意。

而如今沈旺意识到,又到了沈家表忠心的时候,哪怕族中的后辈子弟颇有顾虑,沈旺还是以自己在族中崇高的威望把所有非议压了下去,并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出席这场宴会。

朱雄英的话音一落,宴会厅内顿时鸦雀无声,富商们面面相觑有的面露忧色,有的则神情复杂,他们都知道这位圣孙殿下的话意味着什么.这是直接要让他们在朝廷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不过有袁忠彻放出来的风声,很多富商也在往好的方面想,一方面来讲,难道他们拒不交代自家经营的产业,朝廷就查不出来了吗?不可能的,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所以看起来是一个选择题,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一个答案。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讲,那就是这次的行动,其实也是他们给朝廷的一个投名状,有了这份投名状,朝廷也能放下心来。

让他赶紧入座歇息,紧接着袁忠彻又给他介绍了其他皇商和京城里颇有背景的富商巨贾,不过这些人的分量,显然就跟江家和沈家相比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了。

刚才富商们的话语虽然嘈杂,但各自的态度,也已经被安排好的人所记录了下来,朱雄英打算参考这些人的态度,来决定以后他们在大明商界的地位。

袁忠彻跟他们说了一些事情,富商巨贾们也已经讨论出了结果,江元作为皇商代表,此时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虞王殿下的提议,臣认为十分有必要,江家一直是在各行各业公平竞争的,愿意响应殿下的号召,主动建立行会登记制度,并提交江家所有涉及经营产业的名单。”

朱雄英借口出恭,先走了出去,袁忠彻示意他们可以短暂商讨,过了好长一会儿,朱雄英才回来。

“诸位,”朱雄英开口,声音洪亮而坚定,“如今京城商业颇为繁荣,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实际上商人们是很希望得到官府认可与保护的,为什么各地商帮都喜欢在京城建立会馆、购买房产、置立义冢、专建码头,目的就是在官府登记备案,来获得官府的认可,以确认其所有权,这样有纠纷的时候一方面是能说的清楚,另一方面则是能跟官府搭上一条线。

所以,圣孙显然是尊重他们在某些行业的主导权,才会将这件事情交由他们协助应天府衙去一起办理,而这对双方来讲都好,如果没有圣孙这句话,他们还得给应天府里面单独去行贿和扯皮,到时候有可能爆发的冲突更多。

或者说,这个世界上真有聚宝盆,名字叫做“宝钞提举司”.好吧,有点冷笑话了,而且对于百姓不是那么好笑。

袁忠彻第二个介绍的,则是大名鼎鼎的京城沈家。

不过接下来朱雄英的话,可就让这些富商巨贾有些如坐针毡了。

至于在明末大名鼎鼎到把大明都给卖了的晋商,这时候虽然已经因为“开中法”,作为军粮运输的最后一站而发家,甚至为了降低成本直接本地开垦荒田种粮食当军粮而成了大地主,但这个商帮的影响力,还仅限于北方,在京城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而且,要名单干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看看他们的产业,看看小秘密吗?不,在这些富商巨贾眼中,这就是让他们自己提供一份自己身上的心肝脾肺骨肉能做成什么菜的菜单!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沈旺颤颤巍巍地就要给朱雄英行大礼,朱雄英连忙扶住了他,这老头肉眼可见的身体不好,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能挪动到这里都很费劲了,没必要让人行礼,而且大明在朱元璋的倡导下也颇有敬老的风气,朱雄英的行为是非常合理的。

关于沈家尤其是沈万三,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也就是当初定都应天府,要新建现在内城的城墙,由于国库空虚没钱,所以沈万三资助了钱财,建了三分之一的城墙,还说要出钱百万两黄金来犒赏三军,因此朱元璋大怒抄了沈家并将其流放云南。

“四海商会的经营名录同样交上来一份,有些行业要退出,而有些尚未兴起的行业,本王也需要四海商会来带头投资。”

沈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无论这次圣孙打算从他们身上割下多大的一块肉,沈家都必须要同意,而且是痛快的同意,只有这样,沈家才能在往后的皇帝这里延续下来。

朱雄英把要求他们主动帮助应天府衙对京城筛查和建立行会制度说了一遍,这一点并不新鲜,随着水运行会的成立,京城里这些消息灵通的商人们,已经清楚迟早会有这么一天了,而圣孙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好事,因为行业筛查这件工作虽然纷繁复杂,但同时也掌握着对于行业本身来说相当大的权力,譬如行会里的领导者谁上谁不上,这就都是很有说法的事情。

“明白。”

嗯,故事嘛,也就是听听,实际上的事情差异还是很大的,或者说天差地别也不为过,还有什么沈万三获得了一个聚宝盆啥的,更是民间的谣传要是世界上真有聚宝盆,也轮不到他家能拿在手里。

目送着朱雄英离开,袁忠彻今晚其实一直在旁边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在他看来,由小见大,这位圣孙不仅有着远大的抱负,更有着实施这些抱负的能力,父亲所言“袁氏一族的未来就系在圣孙的心意上”,这句话所言不假。

袁忠彻有理由相信在这位圣孙的带领下,不仅仅是京城的商业,连整个大明的商业,都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袁家和四海商会,是一定不能落伍的。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