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康看书岛

字:
关灯 护眼
郜康看书岛 >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华夷之辩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华夷之辩


要说最离谱的还得是印度,因为当地学者发现在印度有时候会测量不到影子,所以便认为印度处在太阳的正下方,也就是天下的中心。

不过,随着佛教在华夏的逐渐本土化,天下之中又逐渐被本土和尚所避讳不再谈及。

要么就是印度、华夏都算“中国”。

好嘛!

又一个“自古以来”,还是主动送上门的!

到了隋唐时期,天下复归一统,“中国”才再度成为华夏的地域文化双重代词。

华夷之辨更是成为了隋唐建立中国的主要政治结构,到了大周正统武则天。

同样也对洛阳为“中国”非常重视,还效仿西周迁都九鼎,也在洛阳搞了个翻版出来。

就是难为了当时在印度、武周往返出使的大唐高僧义净法师了。

这位高僧在出使印度,回国途中经过室利佛逝国之时,发现会观测到“夏至无影”的特殊现象。

这也是古人最早认识到北回归线。

而后回到洛阳,义净法师也说:“洛州无影,与余不同。”

也别管他是怎么量出来洛阳无影的。

作为朝廷的使节,高僧和忠臣之间,有时候也需要灵活的变通。

中国、夷狄在汉唐的区别,也远没有达到民族文化的时候。

真正有着明确表现,甚至体现出近代民族主义的时期,还得是从宋朝开始。

石介的《中国论》也是第一部,明确提出了华夷之辨,并将其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的文章策论。

宋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华夷之辨和民族国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宋朝姑且算是统一王朝,却没有完成大一统。

在宋的北边是辽国契丹政权,西边是党项人的西夏政权,南边又有大理、安南这些王国割据。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所以大宋的“邻国友邦”,个个都是说话又好听,打架也能并肩子上。

没能完成大一统的宋朝,尤其是以燕云十六州为主的汉地,被辽国、西夏等夷狄政权长期占据。

这就导致两宋的士大夫们对于中国和夷狄之分,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情绪。

林煜这时做出总结道:“也就是从宋朝开始,士大夫们清晰认识到了,中国是一个国家,而夷狄所属的辽、西夏同样也是国家。”

“北宋与辽国的外交国书开篇,基本都是以‘大宋皇帝谨致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作为开头。这不光代表宋辽两国是平等的外交对话关系,也明确了中国、契丹是两个独立国家,两个独立的民族国家。”

“这一点,可以从宋辽两国多次外交发现,当时明确勘定了国家边界线,甚至摆出了寸土必争的态度。一旦两国军队任一方,公然越过外交文书所定的边界线,就会引爆战争。”

“这与汉唐时期中国、夷狄的模糊观念,明显是不一样的。”

民族国家,强调了民族主义与国家观念。

而且这个民族国家的观念自宋朝而始,又被后来的元明清相互交替继承,到了清朝体现的最为剧烈。

清朝的满汉之争,就是民族国家的精神特质,在持续性的发挥作用。

说得再难听点,中国是中国,你们这些夷狄外族,不要这么没有边界感,老是跑到中国来碰瓷!

“民族国家便是华夏的精神特质。”朱瞻基喃喃自语,神色间若有所思。

于谦倒是举一反三:“所以,天竺、蒙古、日本、朝鲜等国,也具备与华夏类似的民族国家精神特质?”

林煜点头:“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中国是华夏的民族国家精神特质,那么天竺的种姓制度观念,也未尝不能是他们的精神特质。”

奴隶等级制度也能成为民族国家的精神特质?

这未免有些过于抽象了。

呵呵,抽象就对了!

在如此畸形扭曲的种姓制度影响下,印度人对自己的国家几乎没有什么认同感,而且也不在乎被外来民族统治殖民。

换言之,印度的民族国家特质,就是外来民族展示拳头,那他们就会乖乖背负双手,敞开大门欢迎外来民族进屋劫掠,只要劫掠完顺便收他们做奴隶就行。

至于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奴隶了,这还用问!

什么?你说印度的教义里,神从来没提到过种姓制度?

那没关系,就算神没有说过,他们也认为,种姓制度应该存在。

而由此引发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后来的英国人殖民印度,本来还是小心翼翼,一切以合作为前提,并且尽量获取商业贸易特权。

直到印度新的孟加拉王公更讨厌英国人,而倾向于法国人,所以便决定对英国实施武力驱逐。

这场决定印度命运的普拉西战役,英国总出兵900人,外加9门火炮和2000名印度土兵雇佣军。

而孟加拉则出兵7万大军,53门法国火炮和40名法国炮手,战力差距堪称悬殊。

大战一触即发,结果相当抽象。

孟加拉7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国人则付出了75人的“惨痛”伤亡代价,“艰难”取胜。

正是这一场战争,让英国人彻底看清了印度到底有多脆弱。

普拉西战役过后,只过了短短七十年,便完全征服了印度次大陆,期间莫卧儿帝国又再度兴兵跟英国人打了几仗。

而英国前后投入的兵力,总共也不超过一万,依旧是轻松获胜。

所以,林煜说印度非常好殖民,完全没有一点胡说,他可是专门照着历史抄的。

现在得趁早去印度抢地盘,若是去晚了,可就要被帖木儿帝国的蒙古人白白占便宜抢先了。

说过了抽象的印度,林煜又接着说起朝鲜。

“朝鲜这个国家与天竺不一样,天竺是因为地缘劣势,先为他们带来了种姓制度。再因为种姓制度,为他们带来了畸形的奴隶特质。”

“而朝鲜就比较纯粹,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因为地缘上的环境缺陷,才形成了他们特殊的民族特质。”

“朝鲜的半封闭环境,导致他们虽然容易建国,却也让他们止步于建国。他们那里太穷了,几乎不可能让朝鲜有所发展,要想强大,就只能往外扩张。”

“对海外不可能,那就只有往北,北部有山地阻隔,越过了山地,就是远盛他们的华夏,所以这就是断绝了朝鲜的强大可能。”

“如此,极度弱小又没有前路希望的朝鲜,为了保存自己的民族国家,就自然而然演化出了一套“以小事大’的体系。”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