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的解释认为宠物伙伴的积极作用只有在那些缺乏人际支持的群体中才能显现。
对此,研究又提供了一个微妙补充。
调查结果发现当个体抑郁沮丧陷入困境的时候,相较于父母和兄弟姐妹,人们其实更加倾向去投靠自己的宠物,但是宠物的“安慰”并非最高级别,配偶或浪漫关系在其之上。
该结果暗示宠物伙伴和人类伙伴的社交支持存在等级差异,只有在高级的人际支持(配偶)存在时,宠物的“安慰”效果才会消失。
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宠物为何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社交支持?它与人类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为该问题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行为证据。
实验开始时,饲养者和自己的宠物狗单独待在一个房间,宠物可以在房间中自由活动。
之后会有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与饲养者交谈,并尝试接近宠物。
然后饲养者暂时离开房间,过一会返回,安慰自己的宠物。
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中,宠物与饲养者的互动方式与婴儿和父母的互动方式十分类似。
饲养者(尤其是女性)不仅会使用妈妈语,像抚摸婴儿一样给予宠物安抚式的肢体安慰,而且宠物也会在饲养者离开后表现出婴儿般的分离焦虑和搜寻行为。
据此,研究者同样也将宠物与饲养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而且这种依恋与宠物的年龄、性别、品种和生长环境无关。
已有研究推论认为宠物与人类的关系如同儿童和父母的照料关系,本质都是婴儿和父母的互动模式。
一项后续研究发现,在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测验中,男性和女性饲养者存在语言交流量上的差异。
女性饲养者的妈妈语显著多于男性,但两者的行为数据没有差异,这一点与进化论对照料行为的性别差异的描述十分相符,进一步证明了人宠关系和母(父)婴关系的相似性。”
沈飞和周玲芳听得目瞪口呆,本以为梁爱华说的简单笼统,只是几句话概括而已。
没想到,她一开口,就长篇大论起来。
不过既然话题已经展开了,出于礼貌,他们也不好中途打断,只能默默的听着。
至于准备记录的周玲芳,干脆在本子上画起了小人。
梁爱华是个能说的人,语言表达异常的丰富。
而且咬字清楚,语速虽然很快,却能令聆听者听得一清二楚。
她打开矿泉水瓶,喝了一下口,又继续说道:“然而相似并非相同,人类与宠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基于照料的亲密关系,而非母婴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恋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本质差异。
譬如,宠物在饲养者眼中的“婴儿”角色是恒定的,即使是成年宠物狗,它仍然将自己的饲养者视为父母一般的存在。
因此人宠之间的互动不会像父母和孩子关系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一些实验细节也指出,饲养者虽然看到了宠物的分离焦虑和对自己的搜寻行为,但他们并没有像担心自己孩子一样,去要求实验者缩短分离阶段的时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